社会发展迅速,吃的方式也逐渐繁多起来,人们开始以吃货自居,并引以为时尚。但是在早年前就有位着名的“资深吃货”——李渔。
李渔先生不仅享受饮食之美,还遵循饮食之道。在李渔先生《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就是他讲求饮食之道的专着。于饮食中悟道,于一箪一箸中寻求恬淡自然。李渔可称作吃货中的道家。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
大家看到李渔先生是个素食主义吃货,人生在世以食为天,吃能何错之有,既然上天给了我们无数的美味,那么我们就应当用它们去体味无数的口感。
对口感追求过程,也正是让我们走向一个合格的吃货的过程。
口感这种事,什么样的食物,就理应有其特定的口感。
原本世人皆知是甜食素材,却以酸辣之姿现于餐桌;原本世人皆知粗糙口感之物,却能做出精细的口感。
说到底,还是心理落差的问题。然而虽说是心理落差,但付诸实施却是人类科技的革命性变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口感由“粗糙”变革至“精细”的食材——广为人知的燕麦。
燕麦早在《尔雅》中便有记载。早被记载的是皮燕麦,取其带谷壳之意。之后又发现了另一个品种——裸燕麦,裸燕麦是没有硬壳,长出来外层就似麸皮层。
燕麦早并不是给广大民众所食用的,因为口感粗糙,即使本草纲目有所记载燕麦的种种好处,食客们也只能望而却步。我们今日看起来燕麦会觉得燕麦十分高大上,实际上正与现代科技提升了其口感有关。
燕麦的普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难以嚼烂,平民食物——我辈不屑食之;
2、知其营养,不知美味——虽然难吃但是懂得入吧;
3、营养可口,家庭优选——洋气!再不吃就low了!
这三个阶段之间的演变,均是科学技术改变了食材的口感,从而产生的食材革命。纯从燕麦的角度而言,关键其实就是一个字:“细”。
看来简单,但是为了追求这个“细”字,从脱皮,到打碎,到研磨……当研磨已经在传统食材工艺上达到的时候,被碾磨成粉末却依然口感粗糙。
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郁闷的:面粉我们都能碾到那么细,为什么燕麦还是这样的口感?
其实燕麦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知道,所谓“粗粮”们之所以口感那么粗糙,其实主要是因为燕麦所富含的膳食纤维!
在那数千年的食物发展史中,有人曾为了让燕麦能够拥有更好更顺滑的口感,想到利用一些暴力的方法将燕麦溶解,终来了个玉石俱焚,口感有了,而膳食纤维等营养统统掰掰,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可以说,人类和燕麦的口感战争持续了数千年,高纤维的口感粗糙无法达到对美味的诉求,而用暴力的方法也容易破坏掉其自身的营养,如何兼而得之?这是个非技术革命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今,这场战争终还是结束了,亨利专利技术的诞生,让燕麦终臣服在人们的舌尖。
亨利是保留燕麦营养以及不破坏膳食纤维营养特性的前提之下生产的,更是结合了燕麦自身膳食纤维的特性,将燕麦化成颗粒并细致研磨至可以完全溶于水,再与德国的多味水果相结合,制作了保罗森水果麦片——结合清新麦香与浓郁果香,可以说是完美搭配,供人品尝。
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
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